回顾‖智能工程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学术讲座
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智能工程学院邀请了来自院内院外专家,先后进行了12场学术分享,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一窥学术前沿的风光。
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促使我们的知识不断丰腴,下面让我们跟随时间轴,在回顾中延伸思考。
‡讲座回顾
【2020年第一讲】数字伴随——城市交通的智慧感知
交通智能化的演进
主讲人:付凌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于海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主持人:李熙莹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9月17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2栋203
讲座摘要:内容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几十个城市的工作实践,用数据发现让城市“透明”、用智慧交通重塑城市出行、用信息手段赋能城市治理。希望为大家展开城市数据的应用需求,交通治理的前沿实践,以及规划设计的就业体验。
【2020年第二讲】分布参数系统的动态建模与广义控制
主讲人:王晶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主持人:李雪芳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9月21日
讲座地点:东校园工学院楼A栋106
讲座摘要:本次汇报从实际工业需求出发,探讨了一类化工工艺过程的分布参数系统动态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广义控制方法,并以某特定化工过程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2020年第三讲】车路协同技术发展趋势
主讲人:田大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主持人:何兆成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9月25日
讲座地点:东校园工学院楼A栋106
讲座摘要:1、介绍车路协同技术发展背景,相关系统及示范区建设情况;2、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对车路协同发展的影响。
【2020年第四讲】先进制造及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案例
主讲人:丁北辰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刘永红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9月25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2栋403
讲座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听到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名词。这些前沿科技不仅丰富了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在不断引发着人类对于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可是,它们究竟以何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未来将去向何处?不同技术的融合,又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本次报告将通过案例分析,围绕“先进制造及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主题,展示前沿科技技术应用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并由此探讨其发展趋势,帮助我们明晰:未来,如何为我而来。
【2020年第五讲】智能柔性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探讨
主讲人:彭键清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刘永红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10月8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4栋504
讲座摘要:随着机器人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对环境适应性、安全性以及人机交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推动了智能柔性机器人方向的发展。当前柔性机器人是朝着更轻、更软、更协调及更自主的方向发展,然而柔性机器人的多机协同-多源感知融合以及智能控制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报告重点围绕智能柔性机器人技术的主题,结合本人多年来在该方向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主要是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展开探讨,由此揭示智能柔性机器人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及未来的趋势走向。
【2020年第六讲】面向多智体协同智能的联合式机器学习及隐私保护
主讲人:王军波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黄 玮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10月15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3栋302
讲座摘要:随着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小型化、5G通信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智能体联合智能在车联网、车路协同、无人机群组、自动驾驶等动态复杂环境下的智能决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多智能体联合式机器学习也有望解决集中式机器学习中的数据传输延迟高、隐私保护性能不佳等问题。本报告从机器学习的内涵入手,讨论联合式机器学习(特别是联邦学习)的相关模型、算法及隐私保护机制。并以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为例探讨联合式机器学习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机遇与挑战。
【2020年第七讲】舰船建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主讲人:韩 瑜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
主持人:刘永红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10月22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1栋302
讲座摘要:针对以舰船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问题,介绍大型舰船制造的工艺流程,大型自动化装备,主要技术难点等,提升对重工行业的认识。
【2020年第八讲】2020年广东省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开题报告暨学术交流会
主讲人:聂佩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李克宁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曾伟良 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
许 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
主持人:何兆成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11月12日
讲座地点:东校园工学院楼A栋106
讲座摘要:围绕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内容展开,进一步梳理项目前期进展情况及预期目标,组织专家交流和讨论,对项目的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0年第九讲】人造语音和现代数学之间的联系以及这在系统辨识和鲁棒控制中的应用
主讲人:Anders Lindquist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持人:朱 彬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0日
讲座地点:东校园工学院楼B栋403
讲座摘要:每30毫秒,你的手机就会计算Carathéodory延拓问题的一个解。该数学问题十分经典,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在1918年,Schur给出了该问题的一族完整的参数化解,其中一个解用在语音处理中构造“塑形滤波器”,称为最大熵解。理论上,选择另外的解有希望提高语音合成的质量,但是对于塑形滤波器复杂度的限制使得Schur的参数化变得无用,并且完全改变了根本的数学问题。本讲座给出语音塑形的另一种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一类有限复杂度解中平滑地调节到指定的技术指标,所提供的范式也可以被应用到系统辨识、鲁棒控制、图像处理等问题。此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非线性分析、几何和优化的结合,但本讲座将会在描述层面而非技术层面展开。
【2020年第十讲】流体动力的智能机器人
主讲人:李孟棠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陈淑芬老师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1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1栋303
讲座摘要:流体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物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动态响应、高控制精度等优秀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器人系统,例如大型设备使用液压动力产生可快速精确控制的高压力输出,核磁共振手术机器人使用气动压力产生机器人的伸展和转动的力/力矩,软体机器人使用水压动力产生收缩、弯曲等运动,以及人体依靠心脏为全身供能。针对不同流体动力应用,系统有不同的设计指标,例如大型设备需要流体动力系统在任何工作排量下均有较高能量效率,核磁共振手术机器人需要流体动力系统对核磁共振兼容并且具有无菌性,软体机器人要求流体动力系统具有高动态响应和高能量密度以实现小型化,最后人工心脏则需要流体系统对流体本身(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的破坏最小。本次报告将深入浅出的讲述流体动力系统机器人技术,通过几项科研项目,明确流体动力系统的本质与特点,同时介绍系统原理和研究方法,在最后展望流体动力系统的未来方向。
【2020年第十一讲】湾区视角下广州大交通系统的问题与对策
主讲人:甘勇华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讲人:邓院昌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7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2栋203
讲座摘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和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中心,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要求,对标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经验,探讨广州机场、轨道、道路、体制机制等五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0年第十二讲】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技术
主讲人:王本斐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周培青老师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24日
讲座地点:深圳校区西教学楼2栋401
讲座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工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骤增,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电能。然而,一方面传统发电技术使用的煤炭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产生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化石能源发电过程中产生污染,导致环境问题。因此,近年来各国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纷纷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立法、激励、研究和商业化。本报告将介绍几类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包括光伏、风力、潮汐和地热。其中详细阐述光伏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的原理、特性与发展趋势,并以综合了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典型应用——微电网系统为例,探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