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计划|李晓东老师:良师益友,诲人不倦
教师简介
良师益友 诲人不倦
李晓东老师
李晓东老师在学术上成果丰硕,先后获数学专业学士学位,控制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于2001年入职中山大学,先后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任教。2019年,李晓东老师入职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现任智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老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二维线性系统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等学科方向的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并在IEEE Transactions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索引论文40余篇。
为深化同学们对学院的了解、促进同学们的进步,智能工程学院学生会校友组在本期“追光计划”中特别邀请到了李晓东老师进行采访。李老师科研经验十分丰富,也拥有极为出色的学术成就,平日十分亲切,深受同学们尊敬和喜爱。本次采访中,李老师介绍了自己对于学术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与中学课程的衔接以及大学部分课程学习方法的经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与李老师的采访现场,一起走近李老师。
问
您在中山大学已工作多年,学校和学院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答
我在中山大学工作20多年了,我认为我们学校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也相对自由,让老师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开展研究。我们学校引进的人才质量在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问
我们了解到您在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中经常以板书形式来展现内容,您认为同学们应如何进行数学类和控制类课程的学习?
答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时期的数学类课程在许多方面可以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首先应当把基础概念掌握到位;再者就是要通过习题多加练习。但是,大学数学的学习相较中学而言又有不同之处,因为大学课程的知识容纳量比较大,在老师上课结束后,同学们还应当再花很多时间来消化知识,巩固基础。现在开设的控制类课程基本上以控制理论为核心,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想要充分地掌握控制类课程的知识,一定的数学基础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控制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控制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脱离了工程实际的理论就失去了其实践应用方面的意义,也可能会使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中,因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实践运用而丧失学习动力。理论科学与工程实际是科研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性质差别。在大学期间,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关键,如果能做到从“依赖”老师的被动式学习到“摆脱”老师的主动式学习,那是最好的。
问
您刚才多次地提到了实践二字。您认为本科生应如何进行实践学习?
答
学院现在大力倡导本科生进实验室,这是实践学习的良好机会。同学们在进入相应的实验室后,要尽快地接触科学研究,这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开始,要逐步走向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并注重在工程实际上的运用。同时,要摆正实验室工作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实验室的工作而忽视了课堂上的学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帮助同学们日后在科研方面走得更远。
问
您能为我们介绍您目前的研究内容与科研成果吗?
答
我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控制理论结合,如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自学习控制、自适应学习控制、智能优化等方面,并应用于机器人或其他智能工程场景。我们学院制定了三大发展目标,分别为特种机器人、低空运行控制和智能网联交通。我的研究与上述三个方向都有交叉应用,控制理论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强的应用实际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问
在采访的最后,您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答
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好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跟随老师投入到科研中去,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方向,多方面锻炼,多维度提升。
李晓东老师在专业领域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教学授课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教育才华。他始终以同学们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大家轻松掌握知识,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同时,李老师也保持着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在采访过程中,李晓东老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校友组提出的问题,展现出了他的谦逊和敬业。他的精神和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倍感敬佩。我们衷心希望李老师的珍贵经验和宝贵经历能给大家以启发,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最后,希望我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进;坚韧不拔,奔赴下一场山海!